原标题:《我们的日子》,改革开放时代的温情书写
近几年,改革开放题材影视剧可谓佳作频出,《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山海情》《风吹半夏》等都是个中代表。此类剧目,常常以艰难的创业故事演绎着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改革开放精神。近期播映的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则有些独特,它以温情的家庭故事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改革年代的方式。
《我们的日子》以东北某工厂家属区为主要叙事空间,以王雪花、东方宏、杨思宇三位同日降生的“80后”的成长为主线,串联起了3个家庭的恩怨故事与近30年的时代变迁。创作者别出心裁地采取了“80后”回溯历史的视角,活泼有趣的旁白为跨越代际的故事增添了陌生感与新鲜感,也为当前的年轻一代感受那个未曾经历的蓬勃岁月打开了更多可能性。
该剧的日常化故事里,洋溢着浓郁的怀旧色彩。创作者在物质条件、文化符号等方面充分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同阶段的年代质感,不仅用大院生活、少年游戏等场景触发着观众的乡愁情绪,也用喇叭裤、路遥、崔健、王菲等勾连着几代人的文化记忆。这种怀旧感的营造,又建立在大量鲜活可信的生活细节之上。创作者对于夫妻情感、家庭日常的把握敏感而细腻,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活感。
其次,该剧深入挖掘了代际的差异化情感。剧中描画的老中青三代人都携带着不同的时代烙印,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结构。在明中治病、高考填报志愿、东方宏学音乐、王雪花恋爱等事件上,不同代际间充满了许多冲突。父辈们有深陷传统伦理与性别偏见的一面,年轻一代也有过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一面。该剧的可贵之处是如实呈现每一代人的闪光与局限,并以情感的沟通来尝试弥合代际的冲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也尝试着用人物形象触及改革开放年代的独特时代背景,展现人物在大时代下的不同选择。剧中,王宪平是循规蹈矩的转业军人,杨大山则是灵活变通的流氓混混,这两种形象可以说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代表,俩人的矛盾实际上是一个贯穿该剧始终的隐喻。不过,影片并没有展现出太多改革年代跌宕起伏的一面,反而显得十分温和与柔软。例如,剧中的“小叔”王宪安作为循规蹈矩年代里的异数,早年便闯荡深圳、探索个体经济,堪称时代的弄潮儿。但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后,他最后选择回归家庭,开起了炸鸡店,过上了安稳的余生。在《我们的日子》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抵牾,家庭是最终的归途。
显然,该剧的最终目的,并非试图透过家庭的小切口去观照宏阔的大时代,而是将后者视作情感故事的历史幕布。虽然《我们的日子》中也出现了一些过于刻意的感情纠葛,落入了俗套,但创作者为我们重构了一个邻里关系融洽的熟人社会,在那里,不完美的情感关系与日常生活,都在朴素纯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维系下波澜不惊、周而复始地持续向前。而这则跨越近30年的东北往事,也最终化为回味那个时代的一抹乡愁。(作者:李宁)